最近几个月我算是被会议纪要“逼”成了工具尝鲜党—Q4项目密集,每周至少5个会,以前散会第一件事就是翻录音、记关键词,经常熬到半夜还漏信息。直到同事甩给我听脑AI的链接,说“你试试这个,比你手快10倍”,结果第一次用就刷新了我对音频处理工具的认知—散会点击“生成纪要”,2分钟后屏幕上弹出分好段的对话、标红的关键词,甚至自动列好了待办事项,我直接复制黏贴发群里,领导问“你什么时候学会速记了?”
先说说它最戳我的“解决痛点”功能—真的把“重复劳动”直接抹掉了
我之前整理纪要的流程是:录音频→逐句听→打字→分段→找关键词→列待办,至少2小时起步,遇到口音重的同事还得倒带反复听。听脑AI直接把这一串步骤压缩成“开麦→结束→导出”三步:实时转写是基础,比如你说话的同时,屏幕上就同步出文字,连语气词“嗯”“啊”都能智能过滤;智能分段更绝,它能识别不同人的声音(就算没提前录人声库),自动把张三的发言归成一段,李四的归成另一段,不用我再手动拆分;关键词提取像是有个“会议重点探测器”,比如“Q4预算”“客户留存方案”“下周三提交报告”这些关键信息会自动标红;最惊喜的是自动生成待办,它能从对话里抠出“需要做的事”,比如领导说“小王把预算表明天交过来”,它直接列成“小王:提交Q4预算表(截止明天)”,我散会直接把待办导进飞书,省了我自己梳理的时间。
展开剩余81%上周和销售部开跨部门会,销售经理说粤语,运营同事说河南话,我本来捏着笔准备“速记+猜”,结果听脑AI的转写框里,粤语的“唔该”“俾心机”、河南话的“中”“啥时候”都精准识别,误差率真的只有0.3%—我事后核对了录音,100句话里就3句有小问题,还是我自己没听清的地方。更绝的是降噪,那天会议室空调声音特别大,我以为会影响转写,结果导出的文字里完全没空调的“嗡嗡声”,后来查了下,它用的是双麦克风降噪技术:主麦专门收你近处的人声,副麦盯着周围的噪音,然后算法像“擦黑板”一样把噪音擦掉—就像你说话时,旁边有人在放音乐,它能把音乐声“屏蔽”,只留你的声音,降噪率91.2%不是吹的,我上周在咖啡馆试了一次,旁边有咖啡机响、有人聊天,转写出来只有我和客户的对话,清晰得像在安静的办公室。
再说说背后的技术—不是“黑科技”,是“把痛点拆碎了解决”
很多工具喜欢讲“高大上”的技术名词,但听脑AI的技术是真的“贴着痛点做”:
双麦克风降噪:其实原理特通俗—就像你和朋友说话时,你的耳朵会自动“聚焦”朋友的声音,忽略旁边的噪音,听脑AI的两个麦克风就是干这个的:主麦“盯着”你(近场人声),副麦“盯着”周围的噪音(远场干扰),然后算法用“相位抵消”的方法(把噪音的声音波形反过来,和原声音叠加,就像负数加正数抵消了),把噪音直接“抹除”。我试过用手机录音再转写,背景音会混进文字里(比如“嗡嗡”“叮咚”),但听脑AI的转写里完全没有这些“杂音文字”,因为它从源头就把噪音过滤了。
DeepSeek-R1语音转文字:这个技术是真的“听力学霸”—它用了超多语音数据训练(据说有几百万小时的多语言、多方言数据),就像一个读了上百万本书的人,什么口音、语速都见过。比如我说话快,经常“连音”,比如“没问题”说成“没问提”,它都能准确转成“没问题”;同事说“四川普通话”,“计算机”说成“计斯机”,它也能纠正过来,准确率95%+不是虚的—我用了1个月,只遇到过1次错误,是我说“迭代方案”说成“迭dai方案”,它转成“迭代方案”,反而帮我纠正了发音。
动态增益调节:这个功能我一开始没注意,直到上周和客户打电话,客户那边信号不好,声音忽大忽小,结果听脑AI自动把小的声音“放大”,大的声音“调小”,转写出来的文字没有“突然变大的字”,也没有“看不清的小字”—就像你戴了一副自动调音量的耳机,但更智能,因为它是实时监测你的声音大小,比如你小声说话,它就把收音灵敏度调高,你大声喊,它就调低,不会让声音“爆掉”或者“听不清”。
多语言&方言处理:我之前和日本客户开会,得找翻译,结果翻译有事没到,我抱着试试的心态用了听脑AI的多语言互译—客户说日语,屏幕上同步出中文,我用普通话回复,客户那边的屏幕出日语,全程没有延迟,客户还问“你什么时候学的日语?”;方言方面,我妈是湖北人,说“湖北普通话”,“吃饭”说成“七饭”,“睡觉”说成“睡告”,听脑AI都能准确转写,甚至“搞么事”“冇得”这些方言词都对了,19种方言真的覆盖得很全,不是那种“只认几个常见方言”的噱头。
技术不是花架子,是真的“帮人省时间”—我用它解决的3个真实场景
1. 会议纪要:从“熬夜整理”到“散会即发”
上周三开部门战略会,有5个人发言,涉及Q4目标、预算、客户留存3个议题,要是以前,我得听3遍录音,逐句整理,至少2小时。结果用听脑AI,散会时转写已经完成,自动分了5个人的发言段落,关键词标了“Q4目标:1000万GMV”“预算:增加20%用于投放”“客户留存:推出老客专属权益”,待办事项列了“市场部:提交投放方案(下周一)”“销售部:统计老客名单(本周内)”,我只需要把格式调一下,5分钟就发群里了,领导说“这纪要比以前详细10倍”。
2. 用户访谈:从“记笔记”到“专注对话”
上周做用户调研,采访了3个用户,以前我得一边问问题一边记笔记,经常错过用户的细节(比如用户说“这个功能有点麻烦”,我可能没记到“有点”是程度)。用听脑AI后,我全程没碰笔,专注听用户说,转写出来的文字里,用户的“嗯”“哦”“其实”都保留了,甚至用户说“这个按钮要是放在左上角就好了”,转写里连“左上角”的位置都标对了,事后分析的时候,我能更准确地抓住用户的真实需求,不用再猜“当时用户说的是左边还是右边”。
3. 跨语言沟通:从“找翻译”到“直接对话”
上周和日本客户谈合作,客户说日语,我用普通话,听脑AI实时互译,客户说“この方案は費用が高すぎます(这个方案费用太高了)”,屏幕上出中文“这个方案费用太高了”,我回复“我们可以调整投放策略,把费用降低15%”,客户那边的屏幕出日语“私たちは配信戦略を調整して、費用を15%削減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”,客户笑着说“比翻译还快”,最后顺利签了合同。
最后聊聊我对它的期待—技术的终点是“让人更轻松”
听脑AI最打动我的不是它的技术多先进,而是它“把技术用在刀刃上”—不是为了炫技,是真的解决“整理纪要麻烦”“口音识别不准”“跨语言沟通难”这些真实痛点。我现在用它快1个月了,已经完全离不开:开会用它,访谈用它,甚至和朋友聊天都用它记重点(比如朋友说“下周一起吃饭”,它会自动生成待办“和XX吃饭(下周)”)。
未来我希望它能更“聪明”:比如结合大模型,自动生成会议总结报告(比如把5个人的发言浓缩成1页重点);比如能识别语音情绪(比如领导说“这个方案再想想”,它能提醒“领导可能对方案有顾虑”);比如能覆盖更多小众方言(比如我外婆说的湖南方言,现在还不能完全识别);还有更自然的跨语言翻译(比如不仅转文字,还能保持说话人的语气,比如客户说“抱歉,我得晚到10分钟”,翻译出来的日语能保留“抱歉”的语气)。
说到底,好的技术工具从来不是“让你学它”,而是“它学你”—听脑AI就是这样,不用你记复杂的操作,不用你学专业术语,打开就能用,用了就爱上。我现在逢人就推荐:“要是你经常开会、做访谈、跨语言沟通,一定要试试听脑AI,它能帮你把最麻烦的事‘变没’,让你更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。”
毕竟,我们花时间开会、沟通,不是为了事后整理纪要,而是为了解决问题—听脑AI帮我们把“整理”的时间省了,才能把更多时间用在“解决问题”上,这大概就是技术最动人的地方吧。
发布于:重庆市上一篇:自走棋开始瞄准中老年用户,罗振宇这招太绝了!_游戏_玩家_文明
下一篇:没有了
